----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拳論解析 發勁與不發勁 鬆沈與座腕 陳式與楊式的差異性 

 

發勁與不發勁的差異

一般人對於發勁的觀念大多停留在一般表演性質的推手,此一表演性的推手發的是鬆柔力(推力),很多練太極的人以為慢慢推,被推的人慢慢退,然後再推回去讓對方出去,認為這樣就是發勁,其實這種勁法只要得機得勢就能使的出來,但是實戰當中則不能用,也用不出來,推手只是發勁前要找到最有利的時機和重量與方向而已。
太極拳的勁有分好幾種:如纏絲勁,在楊式老架子中叫做擰勁,在陳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彈勁,一般稱為彈抖勁,這個彈勁為什麼會抖,那是因為發勁時上身鬆,跨襠合起來的勁,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節節貫串出去,因為後面還有餘勁一直上來貫串而出,所以會產生未端抖手的現象,想刻意學是學不像的,因為跨襠的圓不能失,身又不能緊,所以彈勁看的是,襠的合,身的鬆,勁的貫串,如果沒有這些的話,拙力則會留在身上或手上,這就沒有真正的貫串出去,有人誤解了剛柔並濟的意思,發勁時身體犯了緊的毛病,當然勁就彈不出去,所以會留在手上或是身體上,借此產生一進一出交錯頓力的感覺,不能說這是錯的,因此有一說是強調腰脊發勁,力由脊發是沒有錯,但脊只是路過的通路而已,這只能說是走的路不同,體會與認知亦不同,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不就正是因為勁沒有貫串而出才須要用交錯頓力的感覺來有發勁的樣子,也正因為如此,能發勁的也只有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慢的而已,而且蓄勁的圈,長久練下來無法縮小,太極拳的動能是來自於圓,而身體上的圓圈要越練越小才對,發勁時也要剛柔並濟,意思是:從發勁的起點到終點也要分出剛柔來,(下實上虛)所以會先五指抓地,後合襠勁由上身貫串而出,因此才會有抖手的現象,這才是彈勁真正的意義,而且發勁的速度才會更有彈性(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更快,如果只是為了一趟拳式中的幾個用拳的式子,要讓它看起來有陽剛的感覺的話,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況剛柔並濟也不是用比一比後,來個類似發勁的動作來分剛柔並濟,這是誤解了方向,時而內柔外剛,時而內剛外柔,端看情況,意念而至,不用局限一隅。

楊式老架子中如要發勁的話,用的則是最難練的甩勁為多,還有鬆沈勁,綿勁,然而到底是那一種勁好用呢?其實那一種勁都好,但是每一種勁都要練,這樣才不會走偏掉,以前學藝的過程中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的學習,從沒有什麼速成,也不會去想有沒有較簡單,輕鬆,易練的功法這種念頭,所以一路下來,該練的都練了,該學會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都學會了,當然這得感謝恩師毫無保留的傳授。

對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發勁才對,其實都對,但是不發明勁就得要有綿勁,綿勁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綿綿不絕,看似溫和卻內含能量,綿勁在拳架上要由跨襠的圓,慢慢的上傳到手,在拳勢上的表現會有開展延伸的感覺,而不能亂擺動和搖恍,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沈不下去,這是鬆沈度不精的關係,另外在實戰當中有時可以發勁,但有些時候不能發勁,發勁這個東西就好像是身上帶著武器一樣,有時會?不上用場,例如像是人多的時候,如果二個人以內還可以,但如果4~5個人以上的話就不好用了, (這是本人多年來的經驗),或是對方來的快,來的又貼身的時候,就不適合用,這時候就要用到纏絲勁(擰勁),纏絲勁如果沒有空間跟時間彈出來時,就會用到纏絲勁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時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為什麼不知道怎麼用呢?還不是練的人看遠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說到這個摔法又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事情,以前有個小伙子,二十來歲,自稱什麼家傳的什麼拳術,常常的找人挑戰,什麼截拳道,空手道,國術等等……。他都挑戰過,看到我在練拳,來問我發勁的問題,我說兩個字”鬆沈”,他不太信相,我說那就來試試看,玩兩手,他說:他不敢,他看過我發勁的勁道,我說沒關係,如果沒把力道控制好,傷到你的話,那功夫算是白練了,後來動上了手,他的動作已經停了,我以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剛撤,他又一拳打過來,閃避不及,一拳從我的眼皮劃過,而當他的拳劃過的同時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打到我,而我卻可以同時的將他摔出去,我說:要不是以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還是只會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轉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纏絲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膽量,知道閃不了就讓對方的拳用擦過去的減低損傷,同時也要進入對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會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擺蓮腿,當頭炮,旋風腳,運手,雲手,搬攔捶,倒穿肘,倒攆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點在於自己身上的三個力點要實而已,沒什麼,所有的細節練對了自然就會了。至於各種勁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話,表示你有很多的細節沒有做好,也沒有做到,才會出不了勁,而且對強健身體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發勁對氣力的訓練,丹氣運行與強化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透過內勁的節節貫串由腳而尾閭,脊椎,肩,肘,手,然後中定,氣歸丹田,上三陽之筋氣由陽蹻脈下沈至湧泉穴,對此有利筋脈的疏通,每發一次勁就運行一次大週天循環,這是發勁的好處之一,對於實戰的應用則是意念上的一個鬆沈,一個開合,勁就可以發出去了,而且在筋脈中透過內勁的擴張延展,筋脈,血管,肌肉的彈性則是越來越好,骨頭的密度則是相對的增加,學生中有人練拳兩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圍,卻反而變廋了,另一個作用則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週天循環達到去無存精的效用,將體內不好的雜質,穢氣排出體外,這樣氣力會增加,體力也會相對的增長,不能像有些說自己練的多好,氣到那裡等等…可是體力,氣力都不行,走路時亦看不到腿的抓勁,一個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淺。

關於太極拳到底要不要練發勁才對,其實都對,也都不對,因為入門時練慢,不能發勁,當然也不會發勁,待蓄勁要進入中級程度時就要開始練發勁,發勁練不出來的原因是鬆沈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勁,等到發勁練出了點眉目以後又要回過頭來練不發勁,之後再練綿勁,如此重覆循環練習才能對自己的勁控制自如,練拳或應用時才能隨心所欲捨已從人,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如此才不會局限在某一領域中而已,拳藝也才能日益精進。

 

Copyright© 2002-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